他们造的房子,是你心中遗失的家园

丽水楼市发布 2019-10-07 14:41:2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做中国的建筑,留着故乡的味道。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建筑大师们,努力地为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留下惬意、留下浪漫、留下乡韵悠长。

做中国的建筑,留着故乡的味道。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建筑大师们,努力地为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留下惬意、留下浪漫、留下乡韵悠长。

五位先进的中国建筑师,曾在《名人面对面》畅谈自己作品中的家园与光阴,他们是“造房子的人”,他们把细腻的家园情愫融入建筑宏大的叙事,又把漫长的光阴岁月注入一砖一瓦。

名人面对面

中国建筑师 | 光阴与家园

这就是生活的一个循环

王澍,全球建筑界较高奖,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名人面对面》节目组走访了他设计的获奖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主持人田川惊叹于他的奇思妙想和鬼斧神工时,他却花了很长时间,讲述那著名的获奖建筑旁的一张长凳和他在家乡的西湖旁喝茶的羁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有一天我在象山校园里画建筑设计图,想到这儿如果有个长凳的话,上面的人应该不会着凉,不会被完全暴晒,我就开始研究,阳光和风会怎么进来,最后我就在这儿画了一个长凳。等到房子造好之后,我坐在一栋房子里喝茶,有一天我就看到有一个人躺在那个凳子上睡觉,我就特别高兴。你可以看到这就是生活的一个循环,当我看到了生活里的这个景象,我开始喜欢它,最后我把它设计出来,之后就有人开始按照这个意思继续生活,真是有一种幸福感。”

王澍认为,建筑实际上是一个生存的空间,关乎着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姿态和观念去面对这个世界。在他看来,并不是全世界所有的房子都是建筑,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人造的庞然大物是完全压倒自然的。

“比如用象山校园作为一个例子,没有人规定我这个房子造多大多高,没有限制。但是我会很自觉地让整个校园的建筑都控制在一个高度上,我称之为,要比树低一点的高度,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将来这个树长大之后,一定都比我的建筑要高,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我会面对这座山,所有的建筑其实都是在和山说话,有的建筑是端正的对着它,有的是从侧面看着它,有的对它喃喃细语。你可以看到它就像是一个合唱,因为山比我先到这儿,我对它的尊重是起码的。”

把每一个房子想象是一把伞

张永和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开创了很多个排名前列:他是排名前列位在国际建筑研究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担任要职的华人,也是建筑界“诺贝尔”——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中的排名前列张中国面孔。

有意思的是,张永和曾给浙江衢州设计了一个公共厕所,没有分开男厕或女厕,大家都可以走进去,然后再进到一个独立空间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区域是给残疾人的,另一个是给带孩子的。

“建筑不是给人一个封闭的盒子,你总是要跟外界和城市有一个接触。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房子想象是一把伞,中间挑很大的眼,延伸十米出去。可就在这十米中间,有很多空间,可以做很多活动。”

建筑师首先是一个诗人吧

胡同泡泡32号、朝阳公园广场、鄂尔多斯博物馆、哈尔滨大剧院、南京证大喜马拉雅中心、黄山太平湖公寓,马岩松“山水城市”的建筑宣言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北京朝阳区的中央公园

马岩松认为,能让自然跟人工对话,让人能感受到自我和情绪,这是建造建筑和城市的一个初衷。马岩松管北京叫“山水城市”,在他心里,北京很自由,有着各种缝隙,不是一个经过精心规划、整齐划一的城市,这里有很多生活气息,很多可能性就这样在这里发生。北京既是一个皇家园林,又非常市井,在马岩松小时候,人们并不是疲于奔命地在想“我怎么能有一个大房子”或者“我怎么能上一个好学校”。

“我觉得建筑师他首先是一个诗人吧,他应该创造一种空间,让人能进入到一种诗意的状态,一进入到这个空间就平静下来。我理想的状态,就是让人跟环境有一种情感的对话。意境和诗情画意这些东西,在古典城市和园林里都做到过了,只是在现代城市又缺失了。”

建筑应该向自然学习

作为建筑师,朱锫有着包括“世界较具影响力的五位(五十岁以下)建筑师之一”的众多荣誉,“数字北京”、“深圳OCT设计博物馆”、“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朱锫的作品也很具有辨识度。朱锫曾提出“自然建筑”的想法。这组由窑炉变形的建筑群,是朱锫的新作——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懂得,建筑应该向自然学习、受自然启发的话,我觉得非常可悲。你会发现,无论在北京还是在深圳,四处都是快速的脚步,城市在改变。我走的时候还没有商品房,这时候已经开始了,四处都是建筑工地,你就觉得,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工地,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呢?”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痕迹

北京茶儿胡同8号,典型的北京“大杂院”,建筑师张轲对它进行改造后的微杂院就在这里,围绕着一间极小的院子与它中间一棵六百年的古树展开。他使用回收的旧砖、新灰砖、墨汁混凝土,将新改造的部分与周围的建筑融合在了一起。胡同里从未见过的艺术馆、图书馆,舞蹈教室,将会在千年古都的胡同生活里诞生出新的故事。

张轲改造后的微杂院

张轲设计的微杂院里,孩子们有一种天然的安全感,这里不会有车跑来跑去,但又有城市空间的丰富性,还有很窄的小胡同可以供孩子们穿来穿去,爬上爬下。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痕迹,有它自己的巨大魅力,我觉得每一个历史应该有自己的层次,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这个能力去精心保存这些记忆。你进了这个微杂院以后会突然发现,哇原来胡同里的生活,也是可以非常时尚的。”

位于上海的瑞士某企业办公楼,由张轲团队设计,他是落款的签名设计师。建筑主体由很多个不规则几何网络系统构成,这个系统里安放了大小庭院,由廊体连接,而内部则穿插了转折的楼梯,直通屋顶的花园,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办公区。

张轲团队设计的办公楼

在这个建筑里,人们的视线可以穿透空间,在光线、尺度和形状上形成了新的体验。这样的设计打破了相对封闭而均匀的传统办公理念,让工作中的人和人交流起来更加轻松,张轲希望这样的空间能够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而团队对于庭院的特别设计,更是一次用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中国园林的创举。

“我觉得每一个地方的建筑,都可以跟这个地方发生关系,跟几百几千年生活在这儿的人的习惯发生关系。”

来源:凤凰卫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