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网站武汉【武汉长江中心】售楼处欢迎您|楼盘详情-样板间/价格/户型-停车位-容积率-小区环境-售楼处地址-定位 -【预约电话】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武汉长江中心
售楼处电话400-8787-098转接5555【营销中心】✅✅
☎☎【售楼中心】400-8787-098转接5555☎☎✅
☎☎【售楼中心】400-8787-098转接5555☎☎✅
武汉长江中心售楼中心___欢迎来电咨询丨专业一对一热情服务丨✅✅
中标实施丨武汉长江中心国际竞赛方案/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
Urban Convergence
城市聚场
“城市的坐标,不仅来自于视觉形式,也来自于其所创造的城市生活的公众属性。”
——朱培栋
武汉长江中心位于武汉武昌内环滨江核心水岸,江对岸便是武汉市政府、外滩金融中心等CBD要地,地理位置优越,具备极强的城市辐射力。而其所属的武昌滨江商务区,地处长江主轴核心位置,被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为“深化长江沿岸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展示区”,并将建成以总部经济为龙头、国际金融和信息咨询产业集群为支撑的高端商务区。
△ 城市区位分析
长江中心的整体建设用地面积19.4万平方米,已分期开发建设380米超高层塔楼办公和商业购物中心、高端住宅等功能业态,C地块是长江中心用地内仅剩的一线沿江待开发用地,也是最为重要的沿江城市展示界面。该地块由三块子地块组成,两块矩形和一块L形,并由两条城市道路隔开。
△ 长江中心规划分析
作为整个长江中心临江的核心位置,C地块天然地具备构成武昌CBD新城市封面的潜力,同时也是整个区域开发的活力节点,因而项目在近几年中曾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机构参与出谋划策。在竞赛任务书中,业主方也明确了设计要求:在100米限高、视线通廊、天际线变化、板式方案等前提下,打造一个具有高能级的城市坐标建筑。
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朱培栋受邀参与了“武汉长江中心C地块项目国际竞赛”。作为本次国际竞赛中唯一一家本土设计机构,line+与两家国际知名先锋事务所同台竞技,围绕“滨水城市坐标”的开放式命题展开创作。
传统地标建筑往往在高度或尺度上具备强烈的辨识度,结合形式语言的操作或某种“符号性”甚至是“纪念性”的方式来象征着城市或企业的发展雄心。但回到现代城市的本源,即为市民构建安居乐业之地。相比静态的城市封面式建筑,我们希望当代新坐标建筑,既是空间的坐标,也是生活网络的地标,它理应是向市民开放、并能够吸引市民聚集和停留的场域,是都市的活力节点,是“城市聚场”。不仅仅是视觉识别性的强化,更是多样生活场景和市民文化活力的汇聚地。
因而我们提出了化整为零的“群组”布局策略,既满足地块的高度和体量限定,且能够与城市肌理网格及长江沿岸滨水环境更好地融合共生。同时,群组式布局也将通过“群像”形式,突出坐标建筑的多层次视觉体验,激发市民更具松弛感的群落空间感受和多样化的行为模式。
在武昌湾这一重要界面上,场地拥有近600米长的滨水展开面,如何在这个尺度上合理规划布局,使项目的观江资源和城市的观景效果双向最优,成为设计中的重要挑战。
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人视结构的江景视野评价体系,在建筑折叠度、江景资源的质和量等要素中探索平衡。在开发容量、建筑高度、城市视觉通廊等多个输入条件下,我们最终确定了“双U形+L形”的布局方案。
面对“城市聚场”模式下的滨水城市坐标塑造,我们从区域整体结构、街区肌理延续到建筑技术整合、空间场域塑造等多种尺度上展开深入探索,并通过不同的策略实施,提升这一“城市聚场”的能量密度与吸引力,使其成为不仅是视觉上,也是人们记忆里和生活中的可感知和体验的坐标建筑。具体的核心策略我们将之总结为:网格,立体,悬浮,开放。
网格:城市路网与开放式链接
“双U形+L形”的布局方案,在规划形态上最大程度地顺应城市路网和片区肌理;而与武昌滨江滨水界面的退让所形成的口袋式开放公园,在与自然景观的过渡界面中构建出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在行人尺度上,我们通过建立垂直分层的慢行交通网络
△ Image by Mir
立体:复合功能与空间整合
上位规划对项目用地有一系列的开放和联通要求,我们通过一种立体化的底盘方式来回应纷繁的需求,同时实现开放性与商业性的平衡,赋予场地更高的功能复合性与空间活力。
悬浮:技术路径与分区设计
项目的低区作为市民参与的主要空间,强调开放性与亲和力;而高区则主要服务于未来入驻的企业和创业者们。基于商办市场的不确定性,空间的设计需要对未来潜在的多方客户个性化要求做前置预留。综合了塔楼不同标高空间的需求匹配,我们选择了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利用竖向交通核中置核心筒与Y形斜柱进行荷载有效转换,并在形体上形成三处平台。
△ 结构系统分析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高层单体建筑如同“悬浮”于场地和立体底盘之上。一是保证了低区空间的交通连贯性与功能完整性;二是可以避免标准层中那些常见的柱子等支撑结构,最大限度地导入江景,并为未来的不确定使用场景预留弹性发挥空间。
8座塔楼以外露结构构成的体块堆叠与退台设计,融入了两处空中花园与屋顶花园,也为高空中的使用者营造了亲自然的公共空间。
△ Image by Mir
开放:场所精神与活力连结
“开放”是贯穿设计的核心策略,也是场所设计的最终目标。将空间平等开放于城市市民、周边居民、和在驻的使用者群体,我们希望以此激发更丰富的人群互动和多元活力。
坐标建筑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规模或高度,而在于其活力的能量密度与城市精神的内在表达。在“滨水城市坐标”这一开放式命题下,我们构想了一种理想原型——与城市相融、与街区相宜、与自然相近、与生活相生。
△ Image by Mir
2024年年中,随着项目业主华润置地委托line+在业主确认的空间格局基础上,展开全新的方案设计,这又为我们重新提供了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契机,让“滨水城市坐标”从图面走向实践。
△ Image by Mir
△ 从竞赛方案到落地方案
公共开放是我们对新坐标建筑的理想愿景。在竞赛方案中,“城市聚场”这一理念通过激活街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属性得以展现;而在落地方案中,随着功能定位的转变与使用需求的细化,“开放”被重新定义为多维空间叙事的整合——既涵盖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交织,也涉及人群流线与功能模块的复合组织。
△ 总平面图
不同于竞赛方案中融入城市网格的布局,业主给定的“双Y形+L形”在横平竖直网格化的城市中呈现出异化的空间结构。我们延续竞赛方案中的立体化分区设计和“生境底盘”概念:近人尺度上,通过尺度优化和空间引导来消解异构布局带来的距离感和疏离感;宏观尺度上,以差异化的建筑形象和高效可达建立城市坐标。“生境底盘”则在其中承担多层级、多流线的枢纽角色,来实现不同业态的交互与不同群体的分流。
△ 规划分析
△ “生境底盘”
随着项目功能定位的逐渐清晰,不同群体对私密性和公共性的需求也更加明确。因而关于自然生境的营造成为另一条贯穿设计的主线,来化解空间矛盾。通过多层次、柔性化的景观策略,与江景相互渗透,与环境共融共生,让建筑尽可能融入场地与滨水绿带环境,从而在视觉和功能层面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开放与反哺。
△ 自然生境
△ “生机之环”
基于竞赛方案“城市聚场”提出的便捷可达、尺度宜人、业态多元、场所开放的理想原型,“异构街坊”方案深化依然是从城市、街区、空间三个尺度关系着手,从布局调整到尺度协调,从空间策略到复合体验,从完全开放到多层级开放,最大限度融入环境并激发新活力。
异质:肌理相异,但尺度相宜
建筑整体延续了竞赛阶段提出的群像式“长江画屏”概念,单体也保持垂直方向的体量三段划分关系。8座板式塔楼采用体块分段和前后推拉的形式,形成退台,拓展室外露台空间,优化横向尺度,强化建筑与江面在形态上的呼应,塑造灵动而富有韵律的天际线形象。
△ 形体生成
低区的“生境底盘”通过立体化路径串联8座塔楼和周边社区、滨江城市绿带,形成多维的公共系统:首层沿街设计为开放街区,10.5米标高处构建社区高线公园。通过街道近人尺度的商业盒子,艺术中心,水平错动的天街和片板绿化,以及被消解的建筑体量,来营造更具亲和力的城市空间尺度。
△ 生境底盘概念分析
△ 生境底盘
在为武汉这座江城塑造江滨坐标建筑时,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以长江及其水纹作为文化记忆的意象象征。我们将水波涟漪转译为建筑立面的律动语言,玻璃幕墙与辽阔的长江水面交相辉映,再现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
在我们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单元幕墙上的金属构件与宋代画家马远《水图十二卷》中“长江万顷”的肌理意象不谋而合,也使得传统绘画中长江流水的历史景致以另一种方式在现代城市中重现。
△ 立面概念
向生:向心布局,生机环线
来自于前期城市设计概念中的Y形布局,使得单地块内的3座塔楼呈向心围合的关系,稳定且私密。
以中央景观庭院为枢纽中心,我们规划了两条“生机环线”:滨水绿带-垂江步行走廊-铁路文化步廊-开放街区的外环系统,以及联通园区内外的“生机之环”,将空间不同程度的打开,对不同功能需求的人群进行有效分流。
△ 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以C2地块为例。地下二层的地库空间衔接片区整体规划的地下环路,将部分停车位释放给城市。城市市民可经由公共车库、地下多功能厅的路径,或是通过沿街的艺术中心主入口,抵达“生机之环”中的共享功能空间。地面层则是与城市共享的商业街区、铁路文化步廊、垂江步行走廊。
△ 城市开放流线
△ 艺术中心主入口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 停车场入口
艺术中心主入口,由8根白色UHPC树形立柱阵列支撑,形成10.5米挑高的视觉引导与标志性空间。
△ 艺术中心主入口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生机之环”的中央庭院,整合了采光、景观与流线,通过环形路径实现各楼层的高效连通与人流分流。
△ 剖面分析
△ 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 贯穿四层的中庭空间
中庭空间以多层瀑布景观和垂直绿植为视觉核心,同时结合艺术展陈、城市休闲、景观打卡等功能,打造包容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 墙身大样
艺术中心、多功能厅、健身房、泳池、会客厅等设施则分布在地下二层至地面层的不同楼层,充分满足广泛的社交、健康需求。
△ 泳池空间
△ 户外空间
△ 贯穿四层的中央庭院
△ 中庭为地下二层提供采光
公共:层级化开放性
在功能组织的关系处理中,私密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平衡是项目设计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对此,我们规划了一种多层级开放空间体系,以营造项目特有的公共性特质。
这里的“公共性”隐含多层级的开放逻辑,面对包括地块内部使用者、周边社区用户与更广泛的城市市民在内的多元化群体需求,设计通过花园景观、公共天街和开放绿廊的分级策略,使各群体的期待与诉求得到均衡而有效的回应。
△ 地块周边社区的共享流线
△ 地块内部的私密流线
△ 工地照
△ 室内江景视野
Y形布局在临江的街角形成了两处空地,我们通过去围墙化策略,形成了大范围的共享和小范围的分享——视线上公共可达的景致共享于城市,高品质的园内景观则分享于园区使用者和周边居民。
△ 不同开放程度的边界设计
△ 街角开放空间
长江滨水区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地缘文化。在城市化率持续提高但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城市坐标建筑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城市形象符号或商业消费中心,拓展为多维度的、高品质的城市链接节点。
从传统以开放形式塑造的“共享坐标”,到如今通过多层级开放性构成的“分享街区”,“长江天际”以城市新型街坊的形态焕发鲜活烟火气与城市记忆。通过融合公共艺术、商业、文化与生活,“长江天际”构建了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活综合体,不仅为公众提供新型生活空间,也重新定义了“坐标”的当代文化意义。
12月初,艺术中心的率先开放,以世界级钢琴大师马克西姆的首场弹奏会为契机,为公众带来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体验,并以此为长江天际塑造城市记忆的重要起点。
△ 马克西姆演奏会
历时一年半的滨水城市坐标设计探索,随着项目施工的稳步推进,正逐步转化为实体空间。我们也期待“长江天际”在城市与自然、文化与公共之间,持续创造丰富多元的生活可能性和城市记忆。
△ 工地建造实录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武汉长江天际
武汉长江中心
售楼处电话400-8787-098转接5555【营销中心】✅✅
☎☎【售楼中心】400-8787-098转接5555☎☎✅
☎☎【售楼中心】400-8787-098转接5555☎☎✅
武汉长江中心售楼中心___欢迎来电咨询丨专业一对一热情服务丨✅✅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